可見明軍戰(zhàn)力之強!
阿濟格兵敗后不敢再進犯大同,只能向多爾袞求援。
正月初四,多爾袞派尼堪率兵入晉。
雙方雖各有勝負,但尼堪敗多勝少。
二月,被逼無奈的多爾袞決定親征。
面對數倍之敵,姜然不敢出城野戰(zhàn)只能堅守城池。
多爾袞調集紅夷大炮轟城。
大同是邊關重鎮(zhèn),城墻高大易守難攻。
在城中軍民的殊死抵抗下,八旗兵死傷慘重。
八月,城中糧草耗盡,姜瓖部將楊振威殺姜瓖,開城投降。
可此時投降為時已晚,氣急敗壞的多爾袞下令屠城。
姜瓖兵變最終被平定。
事后統計,城中只剩下五個重刑犯沒有被殺。
為了對付姜瓖,滿清先后派出了阿濟格、碩塞、博洛、瓦克達、尼堪、滿達海、多爾袞以及吳三桂。
另外還有鰲拜,固山額真李國翰,陜西三邊總督孟喬芳等人配合作戰(zhàn)。
出動的兵力高達十數萬!
此戰(zhàn)又稱八王圍大同。
為了防止叛亂失控,多爾袞甚至將在南方作戰(zhàn)的濟爾哈朗,譚泰,勒克德渾以及何洛會等人全部召集回北京以應對突發(fā)情況。
可惜南明的永歷朝廷正在內斗,沒有把握住機會發(fā)起反攻。
從姜瓖兵變可以看出,明軍的戰(zhàn)力并不低。
所以遼東戰(zhàn)事的關鍵不是士兵的戰(zhàn)斗,而是處理好遼東將門集團。
最好的結果順利剿滅建奴,收復遼東。
同時削弱吳三桂和關寧軍的實力。
也就是既要達成軍事目的,也達成政治目的。
可吳三桂不是傻子。
不會任憑崇禎宰割。
空蕩蕩的乾清宮內,崇禎收起思緒抬頭遠眺。
俗話說謀而后定,可謀劃好的事也會發(fā)生變故。
所以只能走一步看一步。
看了許久崇禎收回目光,讓王承恩找來王永吉的資料仔細研究。
一天后的早朝。
經過一番商議后,王承恩站在龍書案旁邊高聲喊道:“遼東乃大明國土!今國土淪陷,百姓遭難,朝廷無顏!”
“上命薊遼總督王永吉領五千步騎,密云總兵黃得功領兩萬步騎,昌平總兵唐通領五千步騎?!?
“山海關總兵高第領一萬步兵,遼東總兵吳三桂領四萬步騎,保定總兵李性忠領一萬五千騎兵,宣府總兵劉肇基領一萬騎兵?!?
“甘肅鎮(zhèn)總兵袁宗第三千五百步騎,固原鎮(zhèn)總兵劉西堯三千步騎,延綏鎮(zhèn)總兵劉芳亮三千步騎,萬全右衛(wèi)指揮使賀錦四千步騎,萬全左衛(wèi)指揮使高一功三千步兵?!?
“副將劉體純兩千步兵,副將馬世耀三千步騎,副將李過、參將李來亨三千五百步騎?!?
“登州巡撫袁樞、關遼登津水師總兵黃蜚領三萬水師,合兵十六萬出兵遼東收復故土!”
“經六部舉薦,內閣商議,原薊遼總督王永吉改任平遼總督,全權平遼之事!”
“戶部、兵部、工部須通力協作,務必為大軍備足糧餉輜重,否則嚴懲不貸!”
“各部兵馬接旨后,速赴山海關集結。各總兵須于四月三十日前抵京,以待誓師!”
“另命湖廣團練總兵李定國領兵兩萬北上河南,徐州總兵高杰領兵三萬北上青州府,屯田備戰(zhàn)。”
“欽此!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