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如梅和孫守廉搞不來錢,所以就得不到遼東將門的支持。
接替他們的宣府將領馬林也面臨同樣的情況,于是這些人先后被免職。
可是搞錢不能停,遼東將門集團開始和努爾哈赤眉來眼去,放任其做大。
整個遼東的局勢愈發(fā)混亂。
朝廷為了穩(wěn)定遼東,不得不再次啟用李成梁。
李成梁年事已高,只能壓制住遼東的局勢,無法改變現(xiàn)狀。
李成梁死后,遼東將門各自為大,并開始失控。
薩爾滸之戰(zhàn)經(jīng)略楊鎬為什么分兵?
除了兵力分散和后勤原因外,還有將領之間的矛盾問題。
他們都是將門集團的人,誰也不服誰。
再加上打的人是他們扶持起來的努爾哈赤。
如果努爾哈赤被打敗,遼東將久無戰(zhàn)事。
將門集體不但無錢可搞,還會被追究欺壓百姓的罪責。
于是乎,他們形成了某種默契。
前面有將門集團出工不出力,后面有東林黨掣肘。
所以,薩爾滸之戰(zhàn)明軍注定會失敗。
薩爾滸失敗后,經(jīng)略楊鎬被處死。
接任者熊廷弼同樣戰(zhàn)敗,被傳首九邊。
孫承宗督師薊遼后,很快意識到了這個問題。
于是將遼東鐵騎舊部打散重編,并加入新的兵力,組成了關寧軍。
可是遼東將門集團依然存在。
他們還是一門心思的搞錢。
為此,孫承宗提出了以遼人守遼土,以遼土養(yǎng)遼人的策略。
說白了就是在他們身上砸錢。
孫承宗的辦法在遼西筑堡,而筑堡的錢基本都被遼東將門集團賺走了。
不過這個辦法確實管用,在金錢的驅使下,遼東將門集團守住了松錦一線。
可是孫承宗剛砸完錢,還沒來得及用大規(guī)模兵就被彈劾卸任。
繼任者袁崇煥為了收買人心,也學孫承宗在遼東將門身上砸錢。
此時朝廷已經(jīng)沒錢筑堡。
能給的錢只有軍餉和糧草。
可是軍餉就那么多,不夠分。
為了多搞錢,袁崇煥打起了糧草物資的主意。
他把糧草物資高價賣給蒙古人,而蒙古人轉手又高價賣給了建奴,形成了閉環(huán)。
袁崇煥死后,關寧軍落到了祖大壽手中。
此時的遼東將門集團的數(shù)量和實力已經(jīng)大不如前。
他們不但愛財,還惜命。
崇禎十二年十月,建奴攻寧遠。
寧遠團練總兵金國鳳下令出城迎敵,結果城內的關寧軍不聽號令。金國鳳一氣之下率領數(shù)十家丁和兩個兒子出城鏖戰(zhàn),矢盡力竭全部戰(zhàn)死。
城上的一萬關寧軍眼睜睜的看著他們戰(zhàn)死沙場,沒有出城幫忙。
而就在八個月前,金國鳳率領三千士兵在松山扛住了數(shù)萬八旗兵的攻打。
此戰(zhàn)皇太極甚至派出了御前兵參戰(zhàn),結果不但沒有攻下松山,還損兵折將敗退沈陽。
金國鳳很能打,但他不是遼東將門中人,也搞不來錢,所以得不到關寧軍的支持。
時任薊遼總督洪承疇怕被關寧軍坑死,所以給崇禎上疏:乞自今設連營節(jié)制之法,凡遇警守城,及統(tǒng)兵出戰(zhàn),惟總兵官令是聽。
他請求崇禎下旨,讓關寧軍服從總兵官的軍令。
得到崇禎的旨意后他還不放心,舉薦遼東將門出身的吳三桂擔任寧遠團練總兵。
可是吳三桂沒有報答洪承疇的知遇之恩。
松錦之戰(zhàn)時明軍糧道被斷,洪承疇和其他幾位總兵約定同一時間突圍。
結果大同總兵王樸率先逃跑。
吳三桂緊隨其后。
其余明軍見狀跟著逃跑,明軍潰敗。
洪承疇被困松山城,后被俘投降。
奇怪的是,十三萬大軍逃回來的有近四萬人。
而這四萬人里面絕大部分都是關寧軍。
很難不讓人懷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