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完淳躬身施禮來到夏允彝身邊低聲解釋起來。
事情并沒有想象中復(fù)雜,但是也不簡單。
東廠提督王之心開礦的地方叫大東村,大東村部分村民自愿將土地投獻(xiàn)給徐一范的徐府。
土地投獻(xiàn)給徐府后,徐府和百姓雙贏。
徐府擁有土地的所有權(quán),可以收租。
百姓擁有土地的經(jīng)營權(quán),比自己的地收成多。
你沒看錯,種別人的地比種自己的地劃算!
這也是百姓投獻(xiàn)土地的根本原因。
百姓為什么投獻(xiàn)土地?
為了不被多征稅和加派徭役。
尤其是徭役,地方官征收徭役時既沒有標(biāo)準(zhǔn),也沒有上限。
缺錢了就向百姓征發(fā)徭役。
又稱亂攤派!
但是
地方官攤派時秉承一個原則:只向老百姓攤派,不向官戶(家中有人當(dāng)官)攤派。
一是官戶有徭役優(yōu)免政策,二是惹急了官戶,官員會上書彈劾導(dǎo)致東窗事發(fā)。
為了不必要的麻煩,地方官會在攤派徭役時自動忽略官戶和租種官戶田地的佃戶。
(百姓把田投獻(xiàn)給藩王勛貴也有這個原因。)
《士民說》里有一句話闡述了當(dāng)時的情況:民間二十畝土產(chǎn),不得一襕袍,則里役立碎。
意思是如果沒有官戶的背景,普通百姓很容易破產(chǎn)。
舉個例子。
百姓甲有五十畝田,每年的收成是三十兩銀子。由于有各種苛捐雜稅,最終收成只有二兩銀子甚至更少。
把田投獻(xiàn)給官戶后,每年的收成還是三十兩。
但是
他只需給官戶交十五兩銀子的地租,再向朝廷交一兩銀子的賦稅,剩下全是收成。
官戶什么都不干就能收租,百姓雖然沒了田地的產(chǎn)權(quán),收成卻多了。
堪稱雙贏的買賣!
夏允彝皺著眉問:“那么徐府到底有沒有霸占民田的行為?”
“有!”夏完淳使勁點頭,“在吃到田租的甜頭后,徐府大肆買田。無論對方愿不愿意投獻(xiàn),他們都強行低價把田買過來。”
“不對呀!”夏允彝很是疑惑:“既然是雙贏的事,百姓們?yōu)楹螤罡嫠哉济裉???
夏完淳隔著墻向北方看了一眼,畢恭畢敬的說道:“換做之前,百姓們肯定不會告發(fā)?!?
“但陛下在吏治方面的變革起了作用。尤其是聘請屢試不中的讀書人擔(dān)任督查使,在他們的監(jiān)督下,地方官員不敢輕易攤派徭役,更不敢厚此薄彼?!?
“種種因素影響下,朝廷的賦稅、地方的徭役趨于正常。百姓們發(fā)現(xiàn)當(dāng)?shù)钁舻氖粘刹蝗绶N自己地的收成高,所以投獻(xiàn)田地的百姓想把地贖回去,被霸占田地的百姓也想把地要回去?!?
“徐府死活不同意,于是有了開礦案。”
原來是這樣——
聽完夏完淳的解釋后,夏允彝的思路終于清晰。
想明白其中的道理后,他突然打了個寒顫。
大明朝一直存在矛盾。
之前矛盾的雙方是官府和百姓。
官府橫征暴斂,百姓苦不堪。為了增加收入,他們選擇投靠士紳。
現(xiàn)在變了。
矛盾的主體變成了士紳和百姓。
士紳想繼續(xù)收田租,而百姓為了增加收入想把原本屬于他們的田要回去。
雙方開始爭斗!
想到這,他也忍不住隔著墻向北方看了一眼。
轉(zhuǎn)移矛盾!
大明朝的皇帝竟然用這種方法轉(zhuǎn)移了矛盾。
士紳為什么能對抗朝廷?
因為百姓和朝廷有矛盾,士紳利用這個矛盾裹挾著百姓一起對抗朝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