七月十二,鎮(zhèn)撫司詔獄。
噔噔噔——
兩個獄卒走進監(jiān)獄。
他們一人掌燈,一人手拿鑰匙,并排來到一間牢房門前。
嘩啦啦。
其中一個獄卒從懷里掏出一串鑰匙,伸手打開牢門上的鎖鏈。
“劉文秀?哪個是劉文秀?”獄卒問。
牢房角落里的劉文秀緩緩站起身,沒說話。
“聾了是嗎?老子喊你名字呢!”獄卒罵道。
“我就是劉文秀,是不是到刑期了?”劉文秀內(nèi)心十分平靜。
被關(guān)進詔獄后他一直在反思。
反思過去的人生有沒有做錯事,殺錯人
現(xiàn)在他明白沒必要想那么多,到頭來萬事一場空。
兩個獄卒白了劉文秀一眼:“呸,想得到美!朝廷殺你還得浪費幾兩銀子!”
這里的幾兩銀子是斷頭飯的錢。
斷頭飯又稱壯行飯,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。
時楚莊王平定叛亂后為了彰顯氣概,下旨在處斬犯人前讓他們吃一頓好飯。
自此斷頭飯開始在諸侯國推行,并一直延續(xù)下來。
歷朝歷代斷頭飯標(biāo)準不一。
以宋代為例,宋太祖趙匡胤規(guī)定斷頭飯的伙食標(biāo)準為每人五貫錢。
宋朝普通家庭一個月的開支也不過五貫錢,可見標(biāo)準之高。
到了明代標(biāo)準雖然降低,但也有一碗酒,一碗白飯,一葷一素兩個菜。
不過在實際執(zhí)行過程中層層減配。
縣令減配一碗酒,半碗肉菜。
典史減配少半碗肉菜,半碗素菜。
獄卒再貪點,到了犯人這里只有一碗飯,一塊半生不熟的肉。
(明代斷頭飯必須有一塊肉,當(dāng)時民間流行轉(zhuǎn)世投胎的說法,說人死后需要過孟婆橋喝孟婆湯。過橋時會遇到一條惡狗,為了不被惡狗纏身,需要用這塊肉進行投喂。)
在劉文秀驚詫的目光中,獄卒打開了他的手銬腳鐐。
“這是?”劉文秀不敢相信眼前發(fā)生的一切,張著嘴問。
“太子妃誕下一子,陛下有皇孫了,為此大赦天下!”獄卒將劉文秀推出牢房往外帶。
劉文秀腦袋一片空白。
此前他已經(jīng)做好了赴死的準備,沒想到竟然活了下來,激動地心情可想而知。
辦完手續(xù)走出鎮(zhèn)撫司詔獄門口后,劉文秀這才緩過神來。
他瞇著眼看向天空,不多時淚流滿滿面,“我自由了!哈哈哈老子從鬼門關(guān)上走了一遭!”
不等他哭完,一隊披甲士兵來到面前。
為首之人用刀尖指著他問:“你是干什么的?為什么站在詔獄門口?”
劉文秀急忙止住哭聲回答:“我是詔獄關(guān)押的犯人,時逢大赦被放了出來。”
“姓名?”
“劉文秀?!?
“那就對了,帶走?!睘槭字顺磉呄铝睢?
劉文秀有心反抗,可身上既沒有武器也沒有甲胄,面對披甲兵毫無勝算。
他急忙辯解道:“我叫劉文秀,已經(jīng)被赦免了!”
“知道。”
說話間兩個士兵將劉文秀捆好,押著一起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