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爵位有兩種。
一種是宗室爵位
有親王,郡王,鎮(zhèn)國將軍,輔國將軍,奉國將軍,鎮(zhèn)國中尉,輔國中尉等。
另一種是功臣外戚爵位。
大明立國之初列爵五等,以封功臣外戚。
后廢除子、男爵位,只保留公、侯、伯三等。
功臣外戚爵位也有兩種類型,一種能世襲(有世券),一種不能世襲(沒有世券)。
功爵大部分都能世襲,戚爵基本都不能世襲。
能不能世襲要看軍功大小,且以軍功封爵的世襲爵位只能傳給健全的后代,不能傳給有殘疾的后代。
外戚可獲得爵位的人有駙馬本人,皇后、皇太后、太皇太后的父兄。
除此之外還有一種人可獲得爵位:衍圣公的后代。
崇禎確實(shí)要給秦良玉爵位,所以當(dāng)兵部左侍郎王家彥提出建議時他輕輕點(diǎn)了下頭。
兵部左侍郎王家彥率接著說道:“以秦良玉的功勞,臣以為可賜其侯爵。”
這一下朝堂上炸開了鍋。
自古男尊女卑,給女性封爵帶來的爭議可想而知。
都察院的御史們率先發(fā)難,有人拱手出列:“不妥,秦良玉乃一介女流,更是石柱土司,不應(yīng)封爵。就算封爵也不應(yīng)封侯爵,應(yīng)該像對待黃得功,吳三桂,唐通等人那般,賜伯爵足矣。”
御史們此舉不是瞧不起秦良玉,而是提醒崇禎做好平衡。
李自成進(jìn)犯京師時,崇禎為了讓將領(lǐng)們進(jìn)京勤王大肆封爵。封吳三桂為平西伯,封左良玉為寧南伯,封唐通為定西伯,封黃得功為靖南伯。
這些人里面唐通第一個來,吳三桂第二個到。
不管他們起沒起到作用,勤王的功勞卻是占下了。
收復(fù)河山功勞大,勤王的功勞同樣不小。
不患寡而患不均!
如果無法做好平衡,其他將領(lǐng)很容易出現(xiàn)叛逆心理。
表面上看不出來,等到打仗時才會顯現(xiàn)。
“臣附議。”
“臣也附議?!?
有了御史們的提醒,滿朝文武同時冷靜下來不再說話。
內(nèi)閣次輔范景文拱手出列,他對著御史們說道:“諸位,女流之輩怎么了?武則天是女流之輩吧?昔日盛唐時她改元稱帝,是迄今為止唯一一位女帝?!?
“女人封爵自古有之,只不過時間太久遠(yuǎn),遠(yuǎn)到需要追溯到一千多年前的漢朝。”
大臣們見狀紛紛屏息凝視,露出一副很認(rèn)真的表情。
崇禎也被范景文的話勾起了興趣,目不轉(zhuǎn)睛地看著他。
范景文輕咳一聲接著說道:“縱觀古今史書,被封爵的女人有四個。分別是魯侯底氏,陰安侯無名氏,臨光侯呂氏,酂侯同?!?
魯侯底氏是西漢開國功臣奚涓之母,奚涓死后無子,劉邦將魯侯爵位轉(zhuǎn)授其母。
陰安侯無名氏是劉邦的二嫂。
臨光侯呂氏是呂后的妹妹。
酂侯同是蕭何的夫人,漢書蕭何傳中只記載了一個同字,不知是名還是姓。
“大漢乃中原正統(tǒng)之王朝,彼時能封女人爵位,此時為何不能封?難道大明的胸襟還不如一千多年前的大漢?”
此一出,滿朝文武同時噤聲。
御史們也低下頭,不再反對。
怎么反對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