張元慶知道自己被敲打了,可是他也沒有在意,乖乖受教。有時候,沒有必要什么都硬頂。體制內(nèi)還是和氣為主,能商量的事情還是商量著來。你干天干地干空氣,最后肯定是被大家一起干你。
他硬頂陸濟海是因為雙方已經(jīng)是你死我活,他只能兵行險著。不過哪怕在這個過程中,他將戰(zhàn)略已經(jīng)確定了,那就是打一拉一,而且只打大的。
所以在此過程中,他從來沒有找馮毅斐質(zhì)問過什么。就算知道對方點頭,讓自己去掛職,他也假裝不知道。一旦去問了,那就是將這個助力逼到對方陣營。
對于馮毅斐這邊,雖然他經(jīng)常和陸濟海同進退,甚至有時候出來給陸濟海擋槍。
張元慶卻覺得,他們未必就是一條戰(zhàn)線。正如周強斌教自己的,哪怕一條戰(zhàn)線的,也不一定心就在一起。
現(xiàn)在陸濟海被弄走,張元慶沒有必要得罪馮毅斐。你想要敲打,我就讓你敲打,而且乖乖示弱、藏拙。伸手不打笑臉人,更何況我都認慫了。
張元慶低調(diào)說道:“我那就是三板斧,秘書長是火眼金睛,在運籌帷幄這方面,我確實比不上您?!?
“你也太謙虛了,好好打磨幾年,一切皆有可能。”
馬青源說著就拉張元慶起來出去吃飯,從書房出來的時候,飯桌上已經(jīng)準(zhǔn)備好了。他家還有一個小飯桌,擺放在客廳東南角的位置。
馮慧帶著小孩,就在小飯桌上吃飯。既顯得有家里的煙火氣,也不打擾張元慶和馬青源喝酒、談事情。
外國人經(jīng)常說什么西餐禮儀,什么日餐禮儀。那種所謂的儀式感,到東方大國這里根本看不上眼。
有些人看不上自己家的文化,一味的夸大西方用餐禮儀是如何的優(yōu)雅高端,認為東方就是吃飯喝酒的庸俗文化。其實是本末倒置了,東方大國乃是禮儀之邦。
真要是說儀式感,單單用餐入座的規(guī)矩,很多人怕是都不知道往哪里坐。這還只是規(guī)矩,再往上有著傳承千年的宴文化。真正做到人情練達,必然要經(jīng)過宴文化的洗禮。
一頓飯的效果好,往往就能辦成一些大事。
這也是為什么托人辦事,一定請人家吃個飯。吃飯的時候,大家很多事情就比較方便談??偛荒芤簧蟻?,我請你洗個澡,兩個人光著膀子你一句我一句?
很多人就是這么奇怪,一邊厭惡華夏正統(tǒng)的宴文化,一邊又向往著喝紅酒、吃帶血牛肉的所謂西方禮儀。
真是身在寶山不知道何為寶。
在華夏宴文化中,最為特殊的就是家宴。家,在華夏人心目中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。而家宴更是代表著中國人待客的最高禮儀。
當(dāng)一個人主動邀請你到家中做客,并為你做上一桌豐富的佳肴,與你分享家中珍藏的好酒,那已然視你為重要的朋友,愿用最高禮儀來維系關(guān)系。
馬青源請張元慶來家里吃飯,以家宴的方式談事情,從一開始就表明了誠意。
張元慶也不能含糊,對馮慧燒的菜一一給予好評,主賓相談甚歡,氛圍很好。
這種情形下,幾乎不用再說什么試探的話,彼此已經(jīng)知道了對方的意思。
菜過三巡,馬青源這才提到掛職的事情,并表示很氣憤:“關(guān)于你掛職的事情,今天馮市長專門提了,市委組織部這邊完全是亂彈琴。